大禹动态| 大禹节水数字农业解决方案点燃大理生态农业“引擎” 实现洱海畔“数字古生”
来源: 时间:2021-04-02 作者:

        近年来,为加快推进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建设,以数字经济领跑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,大理市引进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实施了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项目。其中古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,建设规模618亩,运用两“格局”的现代化技术,发展绿色生态种植,促农增收,实现农民致富与洱海保护治理的共赢。
        洱海流域水土资源丰富、气候温和、农业生产条件优越,是大理州重要的粮经作物主产区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洱海受到来自工业、农业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源逐渐增多。洱海水质及生态系统的变迁,严重影响大理州经济可持续发展。

        2015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洱海视察,对洱海的未来留下了美好期许,“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,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充分体现农村特点,注意乡土味道,保留乡村风貌,留得住青山绿水,记得住乡愁。”、“经济要发展,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,要久久为功。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,让‘苍山不墨千秋画,洱海无弦万古琴’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。”
       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,大理市干部群众高度重视,牢记指示,探索出了依法治湖、科学治湖、工程治湖、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的“四治一网”治理之路,启动洱海保护治理“七大行动”、“三线”划定生态搬迁等一系列攻坚战和持久战。

        2019年,经州委、州政府组织的多方论证和研究,各方反复讨论,结合大理洱海流域的实际特点,引进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实施了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项目,构建出全新理念,运用全方位、多手段组合方式,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现代化路径。
        项目在实施中紧紧围绕建设“让人记得住乡愁”的目标,以生态为本,以农耕文化为魂,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,发展“农耕 生态 旅游”模式,将生态、旅游与农产品品牌化创建相结合,推进农业产业、生态保护与旅游、文化等产业协同、融合发展,着力建设古生为更加美丽富饶、有传承、有记忆的美丽乡村。



大禹节水浅埋式滴灌带
        项目针对传统灌溉模式下,灌溉尾水未经处理,通过田间渠道直接排放,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,结合当地农田传统结构特点及生态发展需求,构建农田“尾水收集  多塘生物净化回用 高效节水灌溉”循环灌排生态格局。



        循环灌排生态格局的建成实施,使得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0%以上,并达到精准控制计量,提高水肥利用率,降低土壤盐碱化等目标,实现了“旱能浇、涝能排、准计量、水可控”。既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,又能实现作物的“精准”灌溉,节约水资源,作物产量提高20%-30%,减少劳动力,促进增收。

        大禹节水在实施该项目时,以高效节水灌溉系统为基础工具,建设智能化灌溉平台,搭建集信息采集-信息传输-用水决策-信息反馈-智能控制为一体的信息系统,实现对“水网”体系各运行环节的智能管控。

        项目通过建设“一室-三系统-三平台”信息网络格局,形成“八大板块”管理需求,实现“数字古生”。在电脑、手机上就能实现智能化控制,只要在手机上点点屏幕就能排查干旱地块,哪个区需要用水,点击几下手机,田里就会自动浇水。“数字古生”的打造可切实解决土地碎片化、留守劳动力严重不足、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,对适度规模化经营、培育新型农民、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节水农业,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样板。

        大禹节水集团以自主研发的智能精准灌溉系统,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进行试点应用,精准灌溉系统的应用使全区的用水灌溉率提高了90%,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,通过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大水漫灌对资源的浪费,避免了农业水资源对水体的污染,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“两山”理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运用。
        集团自2019年以来,积极配合大理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预计在2021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.13万亩,其中高效节水面积1.83万亩。高标准农田建设,充分体现了“藏粮于地”的建设理念,项目实施后,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,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共同提高为“三农”服务的综合能力,为农民增收致富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有利贡献。